王欢: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取决于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

来源:搜狐教育 发布:2023年12月14日 作者: 人气:92736

看点: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2023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2日在北京举办,本次盛典以“看见更大的世界”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院士、权威专家、著名作家、知名学校校长、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学校教育、体教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等话题并展开分享,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态贡献智慧。

盛典期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原校长王欢女士发表了题为《看见更大的世界》主题演讲。

王欢表示:“我们常说,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世界多元、开放、变化,是崭新的,让孩子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以下为王欢女士演讲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得知这次会议题目叫做“看见更大的世界”以后,我就一直激动着,我当时就在想,哪位高人确定的这个题目?从这个题目中不仅仅让我们想到了很多教育的空间、教育多维度探索,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充满光明的力量。

我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时候就在想,我是想以题目来作为今天汇报的中心话题,我就在想,是谁看见了呢?看见是怎样的世界呢?更大的世界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在《看见更大的世界》题目里,我虽然回答不好这些问题,但是我一直在想,它确实有很多教育的思考,有教育的追求、有成长的价值和一些共育的力量。

这个事让我想到在42年前我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的全部世界就是那一本教科书,好的教育就是要考高分,高分慢慢地演化成不仅仅是老师、是家长、是社会,甚至是学生的高期待,在这种高期待过程中,教育确实在高强度的状态里挣扎,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谈如何进行教育的改革,通过解放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让学生一定不要在压力中努力,而且在我们合力教育过程中,让教育、让孩子无力。

这么多年教育里,我一直在想从我们很多做的教育行为中出发点都挺好,都想帮助孩子成长,就是助长,但是这个过程中没想到我们犯了一个从我们知道的成语中谁都不该犯的错就是在“拔苗”,让孩子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根基。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到底让孩子们怎样去长?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长呢?

第一点,我在想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本源。

我们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最古老对于教育的说法是“教育就是长其善,就其师”,善就是美好的,它是孩子一种能力,长善就是要不断唤醒和激发孩子的美好,让他越来越好,教育从古时候开始就关注人的成长、人美德的成长;我们还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其中本职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仅要有自己的言传身教,教授课业,答疑解惑基本功以外,还必须要关注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尤其让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教授学生“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应该关注的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他的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思路,而形成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状态。

我们常常说做教师的应该教书更要育人,用现在十八大的时候确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德是什么?大家现在基本有共识,就是孩子们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孩子要有大德、有德、有私德,为民德、为人德、立身德,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社会主义有用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让孩子具有这样的德,成为这样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立德,如何树人,也是我们一个核心。

尤其到了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面对着一种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经常大家会看到有很多技术已经改变、更新、替代了很多人的情况,但是作为有情感、有温度的人发展始终也是教育特别多的关注,所以我们教育始终对自己是有自信的,我们知道人类所特有的自主一时、社会情感、价值判断赋予了教育,赋予了成长灵魂和方向。

原来禇宏启教授经常说,学生精神素养很多很多,我们可能说不清,我们应该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一种素养呢?孩子应该有温暖的心、智慧的脑,我们把这样的话改成我们在教育中的一种追求,我们希望孩子心有温度,行有智慧,他学习的状态,或者一辈子留给他的东西应该让他学而不厌,挫而不败,让学生在热爱学习、善于创新过程中确实能够有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尤其像小学阶段,确实认为我们就是通过六年要认认真真培育这一颗又一颗种子,我们的孩子就是一颗颗饱满生命的能量,和可持续发展和生命潜能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使这颗种子更加饱满、更加具备生命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认为看到更大的世界应该是让孩子看到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世界,让他在这样的一种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世界里长好他这颗种子,在今后,他有很好的条件、发展环境的时候,这颗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长成栋梁之材,这是第一个。

第二点,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还要关怀成长。教育刚才谈到它的一个根本任务“长其善、救其失、立德、树人”,但是它最关注的一个根基就是学生的成长。长是有规律的,长就是一个过程,大家知道学生阶段是身心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孩子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时期孩子发展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面对孩子“长”我们要尊重,我们的教育就是要给他正干预,让他“成”,不仅仅成长,要成才,要成人。

怎么成人呢?首先对于教育认识过程中,对于教育对象要有清晰的认知,从我工作四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变了,孩子们的变化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的时间、空间、成长、人际、获得信息等等维度的变化,他成长外观的变化,他内在一些思维、见解和成长需求也在变化。有的专家也在说,说学生变了,也就是教育的根基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教育方式如果不发生变化的话,这个教育的大厦就不稳定。因此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想我们要很好地给予学生广阔空间让学生得到很好的成长,就必须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学生。

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从心理发展规律到生理发展规律,到他成长发展规律,到他行为规律都应该有专业的研究和理解。

并且,我现在常跟老师们说,我们不仅仅要研究他们、理解他们,我们作为专业工作者能不能看见他们的行为,对他的行为能够进行专业的解释,并对这种解释我们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的、有招儿地来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举一个特别小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小同学爱打人,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是批评他、告家长,告诉他你不许这样做,我们还是研究学生之道,这个学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有用手进行沟通交流的习惯,也有的孩子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急切愿意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欲望,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跟不上,他因此很激动地就愿意动手等等。面对不同的孩子情况,他的这种行为,我们给予他一种理解、一种解释,我们就会根据这种解释给他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案,而不是管束他、约束他、制止他、告诉他不成,而是在这样的引领过程中,通过给予学生成长专业的正干预。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线老师确实很不容易,其实业特别受到北师大的边玉芳教授一套书的影响,边玉芳教授出的一套书叫做《读懂儿童》,我们老师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一至六年级,不同年级研究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行为特点、发展特点,我们应该面对哪些问题帮助学生,我想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当你能够有专业的思维和思考的时候会帮助到孩子。

关怀到孩子真正成长。除了要了解学生关怀成长以外,赋能孩子的发展也是教育现在很重要的一点。

大家都知道,学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管从自然的生物基础,还是从他个体社会需求,以及到国家民族对他的要求,他都有从学业、身体、认知、情感、公民性、道德性方方面面的成长需求。

学生在成长需求过程里,原来教育特别愿意给孩子条理化,愿意给他分科,愿意给他按照教育、教学分支去做,而实际上一个孩子的成长,确实是综合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有五脏六肺,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我们心脏、胃、器官都是独立成体的,但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在身体中无阻碍穿梭,给生命产生许多的能量,在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资源、思考、智慧也应该就像这些血液、氧气、食物一样,能快速地通过超越各种边界,使它能够成为一体激发他成长的能量。

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地在想,我们给孩子能量,我们怎么才能够赋予学生自己的成长力量呢?我们想我们的教育确实应该给孩子搭建一种场,一种孩子能够获得力量的场就是我们常说的能量场,因为能量不但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多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循环是会产生一种能量场的。

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构建各种能量场,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通过情境的交融,情知的交融,情理的交融,情感的交融,给予学生希望、动力和能量,使学生在多场景、多角度、多体验中被点击。在史家我们一直说教育是30%的唤醒+70%的等待,我们要给予学生一种力量,为学生提供了解自身、表达自我、探索如何将天赋与兴趣、志趣同外界世界相联系的机会。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希望教育的因子如同阳光般应该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孩子们在无边界的能量场中,如果能够自由成长,这样就很好地会激发起学生成长内驱力磁场,在能量构建中实现力量的传递和能量的供给,在师生、家庭、社会多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共育中,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全部赋能。

所以,现在在学习场中,基于情景、源于问题、关注经验、强调探究、新旧链接、形成结构、把握本质、沟通交流、迁移运用、价值评判就成了赋能孩子成长的很多的重要要素。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多的场景,让学生在探索、沟通、交流,在感知、感受过程中感悟,让学生在充满无限兴趣的过程中持久成为志趣,志趣就是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教育,我们孩子的世界就应该充满着希望与激情,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应该也是这样的一种世界。

第三个,更大的世界应该让我们拥有拥抱变化的胸怀。

大家知道,现在的世界变化,历史的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展开,现在的时代,不管是智能化时代、数字化时代,这种时代的变化使得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变化,很多学习过程中就是学生在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渠道、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多元情景形成现在学生学习的一种基本状态,对于现时代的变化对学生学习也有了深度影响,它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学生的行为方式,他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了学生文化的理解、价值观,以及学生精神世界,这种时代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确实需要变化。

另外,刚才我们也提到学生学习之变,学生之变,因为认知渠道变了,接触世界模式变了,现在学生面临学习场域、视角、时空、社区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经常在谈到教育必须要跨越自身的孤岛,以更广阔的视角,多视野、多视角、多方位进行新的时代教育探索,我们努力要突破传统学习的方法、方式、方向边界,突破条线育人,符号学习,单向成长的边界,我们探索在无边界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能力与教育。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在想,我们教育之变?大家一直其实在思考,面对这么多不确定性,我们到底提供给学生哪些确定性?我们的教育让学生怎么才能够坦然地、淡定地面对变化呢?现在新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知道,我们要给孩子素养的培养,让孩子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他才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希望探索在有限学习空间中如何为学生成长提供无限可能。

前些天我在参加会议中得到这样的信息,就在2023年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以这样的题目来说的,就是技术运用于教育谁来作主?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共识,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信息化到来、智能化到来、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最终一点就是要促进学习者如何能够进行积极地、有意义的学习选择,改变学习的体验与绩效,我们教育逻辑发生变化,学习渠道拓展了,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主渠道和很多教育同仁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创设自主有效积极学习的环境,我们努力去改变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呢?我们希望从独立到关联、从静态到动态、从个案到系统的新型教育模式进行探索。

前两天在听黄荣怀教授讲的时候,他提到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有共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和人机协同的教学观。

我就想到在几年前,史家小学在上届,全国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的时候有一个“博悟”课程,它不仅仅是博悟的悟,它从博悟中衍生成现在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学生博的基础之上,就只是指向视野、资源、平台、场域开放,把真是无边界世界当成课程场所,打破时间、空间、内容、人际的边界,然后倡导学生在思维发展中开展综合学习,从而真正获得文化认知和价值情感,从内部突破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边界。

这让我想到前几年袁振国先生谈到现在教育之变的特点,现在教育更多强化是多要素、长链条和全方位,通过这12化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教育发生了一种综合性的成长和变化。

在我们的学校中,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就是这长表,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想,如何跟学生一起明晰我们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在哪学?和谁学?从而对学习价值、内容、路径、实现、场景和社群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以后,来进行变革的一种探索。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说要通过教学实践使教学有新样态,什么样的样态呢?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在在引领学校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形式的样态,素养导向意义学习,回归生活真是学习,内在驱动的综合学习,人机互信的协同学习,循证导向的实践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共同体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有这样核心主题词,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开放,更加融合。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现在的时代确实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的,而且是不确定的时代,使得学生学习活动现在已经不一定发生在学校,学习空间也不一定只在教室,教师也不再是学习核心,多元文化氛围,教育运转方式,自主的学习社区,丰富的课程设计,社会的万众参与,都使得教育在塑造全面发展人的方面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新的一个时代之下,我们如何建立新的育人文化,构建新的育人模式,打造新的育人生态,就成为我们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一直特别关注到孩子,如果42年前,我和我的学生全部世界就是教科书,那我们希望现在全部世界都当成一种教科书给予学生,只不过我们要教给他们,或者说我们要培养他们具有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不是今天喜欢这个就是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就是那个,一定要有负责任的选择,只要选择,他应该有持久的坚持与专注的状态,从而形成他的综合素养。

我们常说,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这个世界多元、开放、变化,是崭新的,让孩子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谢谢大家。

原文链接:http://edu.bandao.cn/a/170237364333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