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史诗级”诈骗案背后,诺亚再爆雷,京东神躺枪

来源:新熵 发布:2023年11月23日 作者: 人气:91697

   

@新熵 原创

四年过去了,由“商界木兰”罗静引出的百亿级金融诈骗案还在发酵。近日,开庭公告显示,诺亚财富旗下上海歌斐和自言汽车对承兴和京东提起的诉讼,将于11月24日在上海市金融法院开庭审理。

2019年6月,由于伪造合同骗取融资,承兴系公司实际控制人罗静被上海市公安局拘留。2022年11月,罗静因犯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相关法律判决表明,诺亚债务暴雷完全是罗静领导的承兴系虚构合同,疯狂举债引发的,直接引发诺亚旗下私募基金违约并波及了苏宁、京东等多家被“假冒”的企业。虽然案件的刑事审理部分已经完结,但相关方的民事纠纷持续至今。

在此次案件中因向承兴提供融资而踩雷的诺亚一方,正在寻求向京东索要35亿元巨额赔偿。而对京东来说,这无异于“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神乎其技”的诈骗

案件起源于一场疯狂的赌博。

罗静是国内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木兰汇的成员,曾多次获得“商界木兰”称号,以擅长品牌授权和开发著称。她曾在短短几年内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包括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H股上市公司承兴国际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 Health care Limited。

而当时承兴系的体量,远远不足以吃下上述公司。在背后,罗静玩了一场疯狂的钱生钱游戏。

公诉机关指控显示,罗静控制的广州承兴、广东承兴控股、广东康安贸易公司等“承兴系”公司曾与京东、苏宁展开供应链贸易,替京东、苏宁开展采购业务,由自己先垫付货款。这些提前垫付的钱以应收账款的方式,记录在承兴系公司的财务数据中。

罗静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用虚假手段把手中的应收账款“吹大”,再将其用来借钱,最终达成自己“蛇吞象”的目的。

从2015年起,罗静就指挥手上的公司,利用与京东、苏宁的供应链贸易关系,通过转让和回购这两家电商平台的应收账款,进行融资。

为了造假,罗静自导自演了一场金融诈骗大戏,其精彩程度,甚至不输任何一部商战大片。

要让借钱方相信,自己手上握着京东、苏宁的海量采购订单,就要冒充京东和苏宁的身份,伪造虚假的购销合同。

罗静做了一系列准备。

第一步,罗静找到提供印章刻制的商家,私刻了京东和苏宁的假冒印章,再将这些假公章盖在自己炮制的假合同上面。她用这些假合同将向借钱方表明,承兴系公司真的从京东和苏宁手上拿到了大量采购订单,形成大笔应收账款。

在外界看来,京东等公司规模大,信誉好,一定会按时支付承兴应收账款。承兴则可以拿着这样的“优质债权”做为抵押,向投融资机构借款。

第二步,也是最凶险的一步。按照惯例,投融资机构会找京东和苏宁确认相关合同是否属实。罗静便派出“奇兵”,让手下员工带着这两家公司的访客码和假工牌混入公司,冒充京东和苏宁的员工,在职场的走廊里“会见” 投融资机构。

因为承兴系公司毕竟和京东、苏宁有一定的业务往来,借洽谈工作之名与两家公司相关员工联系,获准进入公司职场并非难事。

于是诺亚得到了假京东、假苏宁工作人员的虚假承诺——这批合同真实有效,确实是公司派给承兴系的采购合同。

第三步,投融资机构还会向京东和苏宁发送快递,通过类似书面求证函的方式,再次确认这些采购合同的真实性。

而这些发向京东和苏宁的快递,全都被罗静派出的“奇兵”截了下来,并假冒京东和苏宁的身份回复确认。自始至终,京东和苏宁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第四步,要打通整个诈骗链条,罗静还需要搞定关键人员,为自己的逆天操作开绿灯。

根据相关司法材料披露,从2016年9月起,罗静就多次给诺亚公司旗下诺亚基金负责与承兴系公司对接的投资总监方建华钱财,总计达到300多万元港币。结果是,方建华默许了罗静的瞒天过海。

第五步,罗静需要把这套游戏持续玩下去。她开设了账户来假冒京东、苏宁的公司账户,向投融资机构还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投融资机构以为,这些采购合同是真的,京东和苏宁真的打来了回款。这样,这些机构才有信心把钱继续借给罗静。

就这样,罗静的诈骗游戏没有被任何人发现。京东和苏宁对罗静的逆天操作全不知情。投融资机构则在利益诱惑面前放松了警惕,在尽环节中出现重大疏忽,未能识破骗局。

之后,诺亚财富以“受让京东、苏宁应收账款”为卖点,发行巨额私募基金。仅以受让京东应收账款为名,就持续滚动发行上百亿元,并给承兴系提供巨额融资。承兴系用假京东帐户还款66亿,剩余35亿元则惊爆大雷。

如此操作要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和金融风险,罗静的算盘是,先把钱借到手,拿出来收购上市公司扩充业务,等到羽翼丰满之后再回来填上窟窿,完成借鸡下蛋的操作。

但人算不如天算,随着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罗静的资金链迅速断裂。直到走投无路,罗静不得不亲自找到诺亚财富控制人王静波,请求后者再向其发放数十亿元的理财产品,帮自己渡过难关。

王静波的选择是当场报警。

最终结果是,罗静被判处无期徒刑,其手下参与诈骗的员工也都被判刑。给承兴系借钱的诺亚财富,遭受了35亿元的巨额损失。

此后,案件的处理从刑事阶段转入民事阶段。罗静和承兴系已是债台高筑,没有能力填补这么大的窟窿,于是诺亚财富打算从京东和苏宁身上挽回损失。

“专坑富人”的诺亚

这已经不是诺亚财富第一次被卷入金融暴雷风波中了。

诺亚财富号称中国最大的独立财富管理服务提供相,长期受到高净值人群的青睐,截至今年3月31日,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管理的总资产规模高达1576亿元。2022年,诺亚财富黑卡和钻石卡客户数近万人。其中钻石卡客户资产配置存续规模超过1000万元,黑卡则超过5000万元。

但2017年以来,诺亚财富曾连续踩雷辉山乳业、乐视、暴风集团和承兴国际。每次踩雷背后,相关投资者都承担了巨额损失。诺亚财富也被戏称“不坑穷人 专坑富人”。

例如,2018年,诺亚曾在内地销售一款私募产品“歌斐中国特殊机会基金7号”,投资标的是斗鱼的老股。但诺亚的操作令人瞠目结舌,当斗鱼股价进入历史高位时,基金管理人并未坚持,而在斗鱼股价暴跌了95%之后,管理人却选择清仓股票,致使诺亚投资者承担了75%的巨额亏损。

此外,诺亚旗下子公司歌斐资产的产品“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曾经踩雷天神娱乐,致使投资者账面亏损高达90%。

在多次踩雷事件背后,曾有媒体指出,诺亚的风控水平无法覆盖业务的进展速度。

由于投资监管、风控体系存在漏洞,监管部门也曾对诺亚多次作出处罚。

2018年诺亚香港因“风险评估不完善,内部系统和监控缺失”等不规范行为被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处罚500万港元;同年,歌斐资产被证监会江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原因是“没有履行诚实信用义务、审慎勤勉义务”;今年8月,江苏证监局再次对歌斐出具警示函,原因是其基金并购过程中披露信息与实际不符。

而在这起罗静和承兴系公司引发的金融暴雷案件中,诺亚方面同样存在重大失误。

早在去年4月,就有几十名投资人出具联名信,要求诺亚方面说明,为何没有识别承兴系伪造的京东印章,是否存在配合承兴系造假行为。在相关操作过程中,诺亚方面防范意识薄弱,未能履行风险监控的职责。

(产品暴雷的投资者被保安禁止进入诺亚财富大门)

大量投资人纷纷到诺亚总部维权,有投资人表示,虽然罗静为诈骗成功煞费苦心,但如果仔细审查,整个诈骗过程仍是漏洞百出。

一位来自北京的投资人愤怒地说,作为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专业机构”,诺亚财富曾在业务培训中强调,为避免萝卜章造假风险,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必须面签,但偏偏在涉及京东如此巨额的业务中,诺亚财富却降低了智商和风控标准,连面签都没有做到,而且从发行基金到爆雷的两年时间,对诈骗没有丝毫察觉,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承兴系公司之所以能成功造假,与罗静贿赂诺亚基金人员方建华有直接关系,罗静本人也因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而受罚。根据方建华的表述,自己曾以诺亚基金总监的身份为罗静的承兴系造假行为大开绿灯。

“替罪肥羊”京东

案件本身并未涉及京东,主要责任在于造假融资的罗静及其承兴系,以及受贿的诺亚基金人员。但诺亚却将矛头直指京东,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东赔偿其35亿元损失,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对诺亚来说,现在承兴系已无偿还能力,揪着“财大气粗”的京东不放是唯一的办法,这样做相当于找替罪羊转移矛盾,或许还有一些挽回损失的可能,对投资人多少有个交待。

但广东远泽律师事务所陈宇律师对新熵表示,诺亚方面对京东的债务诉求很难成立,罗静系相关人员假冒京东员工,刻假章在“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中盖章的行为,也不是罗静系公司与歌斐等公司产生合同关系的法律基础。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即债权转让行为通知债务人即可,是否在“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中“盖章”并不影响罗静系公司与诺亚系公司债权转让关系的成立。因此,京东不是与其发生合同关系的主体,也并不存在“代理”或“被代理”行为,故没有要求京东回购债权或依据民法典第167条规定要求京东承担连带责任的适用空间。

事实上,法院的类似判决已经还原了案件真相。

去年,上海金融法院对暴雷受害方新骏保理公司起诉苏宁易购及其承兴系供应商智宝公司的民事案件做出判决。这起案件与诺亚诉承兴和京东的案件几乎一模一样。

法院认为,苏宁的合同专用章及工作人员身份均为承兴系伪造,以此为基础签订的合同不符合苏宁的真实意愿,故不支持让苏宁来承担暴雷赔偿责任。对应的是,受害方应当向承兴系供应商智宝公司主张回购责任。

也就是说,责任仍然是造假方的,电商平台在其中完全不知情,也就不应承担相关责任。

2023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系统2022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结果。上述涉及苏宁的案例被评为民事二等奖案例,成为全国法院系统与商业保理经济活动相关的仅有的2个获奖案例之一。

苏宁的情况是这样,那么与苏宁情况相同的京东,在相同的法院应诉,结果按说没有多少意外。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文章开头涉及京东的案件一直悬而未决,颇为出乎意料。11月24日的庭审和最终的裁判,预计将持续引发行业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