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石中英:走出“唯分数论”泥潭

来源:搜狐教育 发布:2022年03月02日 作者: 人气:94525


看点:学生中时有发生的极端案例,和普遍存在的失败焦虑,症结何在?为什么即使学校和家长管理孩子实现无缝对接,依旧出现“5+2=0”的怪象?中国教育如何突破考试围城,进入分数之上更宽阔的天地?谷爱凌、苏翊鸣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什么是好的教育?

2月28日晚,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演讲《分数之上》,他大声疾呼家长们一定要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老师们要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价值新共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育价值生态。

“唯分数论”与失败恐惧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对我爸我妈的唯一意义。”一位残忍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的名校大学生在庭审中谈到亲子关系时,这样表达。

石中英教授指出,这一“分数至上”的认识并非特例。在这种“唯分数论”的狭隘的学习目标观的引导下,孩子在全力以赴获得理想分数、升学机会和大学生身份的同时,缺失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尊重、对母亲的感恩和同理心、对自身价值观的反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

家长、学校的“唯分数论”,也造成学生普遍的失败焦虑。一项有关学生失败恐惧的质性研究发现,其实学生们自己并不害怕学业失败的后果,他们有足够的心理韧性从失败中走出来。他们最害怕的是因为学业失败所产生的父母的生气、教师的歧视和好朋友的疏远,是失败之后人生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业失败恐惧是被制造出来的,是“面子”文化的衍生品,是单一的“唯分数论”教育价值取向的结果。

走出“唯分数论”的泥潭

“唯分数论”大大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石中英教授指出价值观教育仍是我国教育的一块短板。一套正确的和稳定的价值观是人生幸福生活的基石。价值观问题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思想基础。开展价值观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以谷爱凌、苏翊鸣为例,谷爱凌在冬奥会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阳光、自信、勇于冒险、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价值品质,苏翊鸣在被判罚之后对规则的尊重以及对冠军的诚挚祝贺均展现了良好的价值操守。这些对他们取得成功和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价值观薄弱有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缺少一致性的价值环境。以道德教育为例,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5+2=0”,主要是表达学校里面所倡导的价值和家庭里面所奉行的价值以及社会上所流行的价值,缺乏一致性,导致青少年学生陷入价值观迷茫状态,使得道德教育处于一种不理想的状态。

针对四种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即“唯分数论”或“分数主义”,追求价值功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滋生精致利己主义、将集体看作对个体的挤压和威胁的个人主义,带来成功者的傲慢和失败者的自卑的贤能主义,石中英教授表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评价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并建立起正确的教育价值秩序。

他大声疾呼,家长们一定要从“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走出来,停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们觉得考试的分数是他们对于父母的唯一意义所在,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人来对待。老师们要基于教育的初心使命,来一场深刻的教育价值观的大讨论,深刻反省和批判“唯分数论”等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价值新共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不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教育价值生态。

什么是好的教育

石中英教授对什么是好的教育也进行了探讨。

他表示,好的教育一定是适合的教育,适合孩子的天赋、潜能、个性和志趣,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创造可能的空间。好的教育一定是完整的教育,把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多方面和谐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作为教育所追求的直接目标。好的教育一定是赋能的教育,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动和自由精神,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好的教育一定是促进公共生活的教育,而不只是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功。好的教育一定是为着全体人民的自由、尊严和美好生活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致力于培养全球公民和生态公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