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卖书,是多少文化人的执念

来源:趣评 发布:2020年06月10日 作者: 人气:96416

是的,地摊回归了,报摊却回不来了。

但书摊可以。

书摊,是文化人的执念,是闹中的静,是快中的慢,是忙中的闲。

20年前,我在南京念书。无聊的时候,在宿舍待闷了,就出去走走。

漫无目的的走,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尤其在繁华的城市。

每一次散漫的游走,都会指向同一个地方——那条充斥着各种旧书摊和古旧书店的小巷。

南京古旧书店,这既是一个具体的店,又可以指很多店。大学周边,学生、老师淘汰下来的教材、旧书多,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旧书市场。

漫无目的地闲着,毫无方向地浪费时光,何不把时光浪费在书店中?

那时候没有淘宝网,但“淘宝”早有了。

这个词,大概最先出于古玩市场。在古玩市场上,用便宜货的价格买到好东西,这就叫“淘”到“宝”了。

古旧书店,也是这样一个淘宝的地方。书大多5元、10元一本,不还价;但你要小心,弄不好你看到一本旧书,以为是便宜货,老板一报价,吓你一跳:100块!

上世纪90年代的100块!搁现在怎么也得值1000。

这样的书,已经不是普通的旧书,而是带有收藏价值的绝版甚至孤本了。老板自然要在书架上贴上一张大纸条:非买勿动!

只要有心,你也可以淘到这样的宝,好好收藏起来。我淘到最古的一本书,是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的《文心雕龙》,然而老板并不是按照“绝版书”卖给我的,十分便宜。

如果在正规书店,老板就没有这么爽快了。

工作后有一年,在北京一家书店,发现了一本书,定价只有一块多。那时候的书,平均价格怎么也得十几块、二三十块吧?

这是一本伟人的《新闻书信集》,比较专业的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都是有定价的,印了定价,就没法改了。

按道理讲,这本书不该出现在卖新书的书店里。可能是因为这家书店是某家报社开的,报社嘛,总要研究新闻,于是这本专业的书,不知何故出现在了货架上。

我取了书,去付款,营业员很惊讶,这本要是按定价卖,岂不是亏大了?她大概也很疑惑这本书为什么会在货架上出现,当即按下暂停键,说要请示领导,啰唣了半天,才以高于定价的价格买到手。

爱买书的人,不一定就是爱读书的人。真正爱读书的人,大多是在图书馆里借书最多的人——书看得多,买起来成本太高。

但爱买书的人,一定是活得充实的人,就凭那些买了不看的书(有人说这是做慈善),你也得承认,他是个文化人。

文化人的执念,大概就是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吧。不过,书店太闹心,又要雇人又要服务还要水电费,文化人操不了这么多的心;所以一般最后的执念,就是摆个地摊,卖书的地摊。

万一哪天我下岗了,就摆个书摊,还可以提供“代小学生写作文服务”,多美!

书摊嘛,挣不了几个钱,但眼里满是书,看着就充实;代小学生写作文倒是笔大买卖,可以好好盘算盘算,弄不好还有小费。

以前文化人创业,喜欢开书店;现在地摊放开了,不如开个书摊。

创别的业,挣了钱,焦虑;挣不到钱,心慌。

书摊创业,挣了钱,充实;挣不到钱,也不慌张,也很坦然,可以傲娇地说:老子传播了知识!

还真是。摆摊卖别的,目的纯为了挣钱,有几个打心眼里是为消费者服务、把消费者放第一位的?

摆摊卖书,绝对不是地摊的档次,而是可以上升到“提升城市气质”。国外有个街头艺人,你说那叫有文化;我摆个书摊,难道不是有文化?

卖煎饼,看着行人焦躁地停下,不耐烦地等待,心急火燎地离开,你收入的,除了钱,没有别的。

卖书呢?行人慢悠悠地来,耐心地翻,嘴巴一撇,表示对这本书不屑;眼睛一亮,你就知道到,这本书你出高价他也买——当然卖书人不会那么做。

行人拿着书,心满意足地去;你收了款,手机往裤兜一扔,哼起了小曲儿,内心平静悠然。

这不是交易,这是交流,是卖书人和买书人的交流。

因为书,卖方、卖方并不认识,却可以成为朋友。因为一个煎饼果子,你能和陌生人交上朋友、有心灵的沟通吗?

除非你看上了那个卖煎饼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