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国人,都需要重新认知老年

来源:早读美文 发布:2019年10月18日 作者: 人气:62929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返乡随感,来自我的朋友里斯本。

今年与奶奶一起度过的这个春节,既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看到了在养老问题上,几代人的观念差异。这种差异的冲突,其实多多少少也存在于中国千千万万家庭之中。

我奶奶今年88岁了。

外曾祖父活到98岁才驾鹤西游,奶奶大概受到遗传,身体底子好,去年住院3次,两闯鬼门关,但没什么大病,特别耐折腾。

她一边豪迈地奔着100岁活,一边时不时念叨,“活腻了,赶快死吧”。这两年听力和思维反应速度滑坡得比较厉害,时不时听错话,搞得两个儿子有点紧张。但有时候大家随口聊天,关键的句子被她一下子听去,就会突然一皱眉头,来这么一句:“老妈妈不糊涂!”

这次过春节,我从上海回到东北老家,和家人一起呆了8天。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此话不假,但我在这8天里,更真切感受到的,是与和老人相处、养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老年人与晚辈在观念上的差异。

以前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一到过年,不大的房子里就挤满了亲戚,一起用带烟囱的黄铜火锅吃涮羊肉和酸菜,看春晚,聊天扯淡,打麻将玩扑克。后来爷爷去世,亲属们都渐渐长大、老去,过年也就不再搞大趴体了。

奶奶被老伴无情剩在人世,寂寞难言,加上她有些高冷的性格,年纪越大越“格眼”(东北话常用词,指人的性格很孤僻、爱挑剔、难伺候)。

也许是过习惯了爷爷组织的闹闹哄哄的春节,奶奶要看着我们一群小辈为了过年忙忙碌碌,才觉得对头。

但更让家人觉得棘手的是,老太太88岁了还非要参与家务劳动。哪怕去年已经摔倒过两次,再怎么劝阻,她也还是也闲不住。

比如,她每天4点钟就起床,然后把130平米的房子里所有房间的地板全擦一遍,是跪在地上用抹布擦的那种哦!真和《聪明的一休》里面推着白色抹布跑的做法相似。

还没睡醒的我,好几次听见奶奶擦地时气喘吁吁的声音,我刚想到“这简直是体育锻炼啊!”就断片般地又睡过去了。家人们百劝无效,只好理解为奶奶借擦地来锻炼身体。

吃完早饭,她又抢过了厨房水池的管理权,要求刷碗,不让她刷她就要发怒。其实她刷碗既比较浪费水,也经常刷不太干净,我们只好又发明出另一条理由来自我安慰:就当是花点水费让老太太玩游戏也不错。

然而可怕的是,刷碗之后,奶奶又要再擦一遍地,她觉得只擦一遍不够干净……整整劳作一上午,奶奶还要顶着困到快要合上的眼皮,整理自己的被褥衣物,直到家人们大声来命令她必须睡午觉。

在老人最应该坐享清福的春节时段,奶奶却要加倍积极地参加家务劳动,我想她是要证明自己还中用,这个家庭还需要她。

毕竟曾经在工作岗位上管过百八十名员工,退休之后又在一大家子人的生活中负过很多责任,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忙碌权”、“不休权”。

不仅如此,她还积极争取“付出权”,不给到每个子孙一份力或一份财就觉得闹心。大年三十收下了我和堂弟的红包之后,奶奶一直念叨堂弟的未婚妻何时来家,好把给她包好的压岁钱送出去。那红包就像烫手的山芋,烤了奶奶整整三天,让她焦虑。

当一个人老了,到底怎么对他表示关爱和孝敬?是让他什么都不要管,这也不要做,那也不许去,乖乖地坐在太师椅上享清福吗?

也许不少人会倾向这种态度,但奶奶让我重新认识了“老年人”:“高龄”不意味着失去自理能力,更不意味着需要被单独隔离起来照顾,能在家庭中发挥价值、找到存在感,在他们心中可能看得比其他都重要。

在照顾奶奶的问题上,同辈人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观念的差异,有时候还会引起小冲突。

比如,每当奶奶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怪话,惹点儿祸,家人们对老人的了解程度、心理耐受度高低,怎么看待彼此,就会在争吵中暴露。天长日久,积累的负能量也会时不时爆发。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家又继续回到老人身边,准备迎接下一次分歧的出现。

年初四那天,奶奶在找出了两个腐坏了50%的大苹果,不想扔掉,就自己翻箱倒柜找出一把锋利的剔骨刀,没削几下就伤了手。

爸妈都不在家,我找不到外伤药品和创可贴,叔叔打电话叫婶婶在来的路上买药,她居然身上没带现金。叔叔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很担心老妈妈手伤恶化,赶快下楼去买药回来,和我一起帮老太太上药。叔叔用棉签给伤口消毒的动作力度太狠,疼得奶奶龇牙咧嘴,直想躲开亲儿子。

结果爸妈晚上回来看了奶奶的伤口,觉得很轻,没必要大动干戈。爸爸很快举了几个例子,说以前那几次奶奶受小伤都康复很快,证明她的皮肤愈合能力强。叔叔则担心奶奶年纪大,受伤容易感染,小问题别轻视,以免带来大麻烦,我也觉得他的担心有道理。

结果爸妈完全不能接受,认为叔叔太小题大做了,这正反映出他因为不跟奶奶一起居住、朝夕相处,对她的身体健康没那么了解,还说叔叔要是不放心,就自己带老太太去医院检查吧,叔叔只好不停地解释自己并不是针对哥哥、嫂子,看得我也是啼笑皆非。

也许中国家族中的长辈,多少都会有些偏心。在对待儿女上,奶奶就会厚此薄彼,上了年纪更有些不讲理。

她在大年三十那天郑重地给我爸妈、叔婶都发了红包,严肃地总结了他们四人过去这一年的表现(当然包括表彰和批评),妈妈和婶婶的红包比爸爸和叔叔的要大,因为奶奶认可儿媳们在家务中的付出要比儿子们多上数倍(她也认为多干活才算合格儿媳)。

但是没过几天,她就经常皱着眉头把午睡中的婶婶叫醒,安排一个又一个既不急迫又没必要的家务活给她做,就因为她觉得收了红包就不应该偷懒睡觉。

奶奶还怪婶婶收了红包却不给她买春节礼物,还拿着叔叔送的用品说是别人送给她的,责怪叔叔也不给她买礼物,真是千古奇冤,百口莫辩。

这些“家庭新闻”很快就登上家里的饭桌,爸妈叔婶们彼此交流自己“被冤枉”、“受委屈”的故事,一起笑一笑、摇摇头……

我相信,与我家类似的故事,在这个春节,正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发生着。

因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2.48亿。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不仅考验着社会保障,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课题。

老年人需要接纳变老的自己,探知身体能力的新边界;中年人和青年人则需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选择,同时学会与观念不同的老年人沟通,妥善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重新建立对衰老的认知,像研究童年一样去理解老年。

在我们的生命旅程里,都将走过衰老的一段。当我们学会更好地照料家族里的老人,其实也就是在呵护我们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