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山地旅游魅力大,旅游扶贫显成效

来源:贵阳日报 发布:2019年08月28日 作者:魏宏 陈文新 人气:53207

饮一杯普安红茶,荡涤身心疲惫。

晴隆县城南郊的二十四道拐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成为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载入史册。当地正在建设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景区。黔西南日报社/供图

阿妹戚托特色小镇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安置点,围绕旅游布置业态,为搬迁户提供就业保障,是小镇建设的一大特色。图为小镇中心广场。

尝尝香甜的米酒,远方的贵客请你留下来。

壮观、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峰林大观——兴义万峰林。黔西南日报社/供图

  青山环抱,碧水奔流,稻禾飘香,蛙鸣蝉叫,盛夏时节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万峰林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夜幕降临,景区外的黄亨红布依特色酸笋鱼庄人声鼎沸,顾客盈门,一桌难求。鱼庄主人黄老板忙前忙后,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托发展旅游的福,我们的生意越来越火,最多时一天要接待四十桌客人。”黄老板笑着说。这几年,黄老板“发了”,原来的路边小店,如今变作三层楼的鱼庄。

  黄老板一家的蜕变,是当地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热潮中的一朵浪花。

  黔西南州黄金保有储量占贵州省储量的90%以上,已探明的地质储量约500吨,远景储量1000吨以上,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

  黔西南州位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接合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端,有着全球分布面积最广的喀斯特山地,峰林、石林、峡谷、湖泊、瀑布、地缝、洞穴、天坑、奇石等丰富奇特的山地景观荟萃于此,堪称世界锥状喀斯特地质地貌典型代表。万峰林、马岭河峡谷、万峰湖、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一大批喀斯特景观,是黔西南州乃至整个贵州“山地”符号的有力代言者。

  但是,与“山地之省”贵州的大多数地方一样,“多金”的黔西南州在发展中,面临如何从重重大山中“突围”这一难题。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实现“关起门是十万大山、打开门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加速以旅游为龙头的山地经济快速发展,成为黔西南人跨越千山万水阻隔、探索旅游减贫新模式的重要选项。

  2016年,以承办首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契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升质。把群众自下而上的创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与市场由外而内的驱动结合起来,紧扣旅游扶贫主线,形成“产业支撑、市场推动、合理开发、生态保护、内外共治”旅游减贫新模式,大山里的黔西南人用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因势利导,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思路,着力优化旅游发展战略布局,按照国际标准,谋划实施一批景区升级、乡村旅游、山地运动、交通、酒店、智慧旅游、配套服务等项目建设。深挖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一批休闲山地特色旅游景区集群,探索集观光、文化、运动、休闲、探险等为一体的现代山地旅游发展新路,几年中,旅游景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品质得以大大提升。

  数年的潜心打造,黔西南山地旅游正奏出一曲华彩乐章,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2016年,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50.2%。201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9亿元。2018年,接待旅游总人次为633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7.3%;旅游总收入为509.01亿元,同比增长48.6%。经初步测算,2019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885.11万人次,同比增长57.95%;旅游总收入达357.65亿元,同比增长67.47%。

  山地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速增效的同时,政策红利接踵而至。2016年,兴义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兴义市、安龙县、贞丰县获评为“黔西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在发展过程中,黔西南州的许多村寨都走过这样一条路:先是以恢复民族歌舞为起点,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升到村容村貌改变、特色产业增收,从而迈进美丽乡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过上了“高品质生活”。目前,黔西南州共有农家乐800余户,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州旅游接待人数25%以上,截至2018年5月底,全州通过旅游带动14057名贫困人口脱贫。

  如今,美丽的黔西南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瑰宝。每天,这里都在上演着一个个破茧成蝶的精彩故事。

  集雄、奇、险、秀为一体的马岭河峡谷,已成为全国山地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