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成为多彩贵州最美的底色,贵州迎来最爽旅游季

来源:多彩贵州网 发布:2019年06月19日 作者: 人气:30460

     六月,夏树苍翠。

  林城贵阳,气温19.2℃。来自国内外26000余名马拉松参赛者齐聚在这里尽情奔跑。绿树环绕的赛道,清新宜人的空气,让“贵马”的每一次呼吸,变成享受。

“贵马”,一路与“绿”相伴

  同一天,申城上海。贵州绿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推介会现场,吹着“天然空调”长大的绿色黔菜,备受青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涵养了贵州蔬菜丰富的营养、香甜的口感。“夏淡”时节,每天至少22吨以上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贵州蔬菜被端上上海人的餐桌。

2018年,外宾团在凤山乡蔬菜大棚考察

  近些年来,贵州的高光时刻多和绿色相关。“贵州没有雾霾”,“要喝干净的茶,到贵州来”“贵州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最多的省份”……一次次亮出自己的“生态名片”,这个西南一隅的山地省,将绿色涂抹成最亮眼的底色。

  禀赋·大自然赐予的绿色家底

  北纬27度线上的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鬼斧神工的山峦和溶洞,上千条河流纵横交错,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生物品种,赋予贵州一张得天独厚的生态牌。

  夏季的梵净山,云海缭绕,枝叶在山间的风里协奏和鸣。在这片覆盖面积达95%的森林里,藏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孕育了“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国宝级珍稀动物珙桐、冷杉等珍贵树木,记录着1.4亿年的沧海桑田,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态系统,引得海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一票难求。2018年7月,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灵秀的梵净山

  赤水河,孕育了国酒茅台。千百年前开始,每年重阳节过后至第二年端午之前,酒匠们在这里取水、投料、烤酒……赤水河谷千百年来形成独有原料发酵微生物群,酿造了独特的酱香。如今,在这个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优质白酒产区,每年为中国白酒产业贡献了数千亿产值,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以生态立身的制造业产业群。

苍翠的茶园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贵州茅台一举夺得金奖。鲜有人知的是,同一时间,贵州都匀鱼钩茶(都匀毛尖),也在博览会上斩获优奖。作为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古老的贵州茶,以生态优势博得“可以自由呼吸的茶”的美名,不仅是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更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茶产业,让贵州茶拥有了无污染优质茶的靓丽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贵州用实践验证了这一点,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绿意,富藏着红利。

林城贵阳

  革新·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初夏,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畔,阳光遍洒,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

  2015年,这里却是完全相反的一番场景。那时候的洋水河,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牛奶河”。

  河水之所以变成“牛奶”,主要元凶就是总磷,沿线磷矿石开采企业的外排废水和磷化工企业的跑冒滴漏汇集到河水中,对河流造成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5年6月,河流水质总磷高达8.0mg/L。当年,洋水河及沿线11家企业,被贵州省环保厅、省公安厅挂牌督办。

2015年9月,洋水河水呈牛奶般的乳白色

  磷石膏的处置是世界性难题,为根治磷污染问题,让磷石膏产消平衡,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以用定产”,严控传统磷肥产能规模,推动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刮起磷化工行业的“绿色旋风”。

  像这样的“第一次吃螃蟹”,贵州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绝不陌生。

  早在2007年,贵州省在清镇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环境保护法庭,迈出通过司法途径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步。既无先例可循,也无成文法律可依,仅凭着摸索和学习,案件审理体系渐渐成形。

  10年后,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开出了一张金额为907.62万元大额“罚单”。这是判决两家非法倾倒工业废渣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生态修复总金额,同时也是贵州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发出的全国首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确认书,让污染环境还逍遥法外“老赖”无处可逃,破解了环境污染治理一直在“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尴尬困局,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强音不绝于耳。

  六盘水,曾是一座“因煤而立”的工业城市,作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支柱产业,煤炭曾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对煤炭资源的无序开采,六盘水一度成为生态的重灾区,森林覆盖率降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让人触目惊心。

六盘水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刺梨基地

  近年来,六盘水奋力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打好“凉都”生态牌,放弃“黑色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生态旅游、绿色产业,成为新名片。

  不少“煤老板”种起了刺梨、猕猴桃,开起了农家乐、景区民宿……他们意识到,只有“转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更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试验区建设之初,改革即贯穿其中,一揽子创新制度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

  从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政策,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生态护林员达6万多名,到率先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贵安新区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从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促进条例,设立生态法庭,到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再到率先在西部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贵州多项改革试点均走在全国前列。

保护赤水河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贵州的“美酒河”、“英雄河”

  如今的贵州,天上、山上、水里、地里生态红线越守越牢,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之路”信心愈加坚定。

  贵州深谙,生态优势虽得益于大自然恩赐的“天时地利”,但更离不开牢守底线的“人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是饮鸠止渴,绝不可取。

  愿景·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2018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地”贵州10年。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论坛发来贺信,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照亮了贵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是全人类最普适的梦想。贵州,一直在路上。

  2019年2月21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省政协主席刘晓凯来到位于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付官村的义务植树点,与干部群众一同义务植树,为多彩贵州增绿添彩。当天,全省共有18.6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130.2万株,面积2.6万亩。

2019年全省义务植树活动

  这件事,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群众坚持了5年,奔着实现“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

  2017年开始,贵州将每年的6月18日设立为“生态日”。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各级责任单位负责人、相关企业负责人、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志愿者和群众代表等开展“大巡河”等活动。

  2019年生态日前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来到南明河,考察贵阳市南明河河长制落实情况及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

  如今,贵州的每一条河流都有了河长,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一河之长,责无旁贷。

贵阳大学生志愿者巡河

  日复一日,久久为功。“建设绿色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内化为每一个贵州人每一时、每一地的“知”与“行”。

  这些年,在梵净山景区工作了26年的高级工程师邱阳工作变轻松了,“村民有了环保意识,不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还主动加入到梵净山的保护大军中”。

  这些年,守护红枫湖的护水员吴洪勇也不再那么忙碌,自从2017年担任护水员一职,他整日与湖相伴。“这两年,水质越来越好了,村民中形成了保护生态、人人有责良好氛围,许多村民从生态破坏者变成了生态捍卫者”。

  …… ……

  越来越多贵州人自觉成为了生态的守护者和投资者。另一边,他们也是自然馈赠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在铜仁龙塘镇大屯村,13个村民组206户群众靠2000余亩茶园,人均纯收入达9380元。

  在黔东南,2018年,旅游人数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

赤水竹海

  在赤水,7万余人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依靠丰富的竹资源,赤水市形成了竹编、竹雕、竹建材、全竹造纸等产业链,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0%。

  到2020年,贵州将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的产地认定面积,将从1460.49万亩增加到5000万亩以上。

  …… ……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通道,贵州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领跑之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百姓富、生态美”的梦想,正无限趋近现实。

  一年一度的贵州生态日如约而至,贵州再出发,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中拥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