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X陈粒,两个时代的情歌

来源:《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发布:2019年05月18日 作者:姚谦 人气:26178

有没有一首歌,

陪你走过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音乐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记录着人生,传递情绪。

隽永的歌词是如何诞生的?

为什么有些歌听过就忘不了?

我们的人生都写在歌里,

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1

为了你,什么都可以

我只在乎你邓丽君

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是一首对许多听华语流行音乐的人,包括我在内,都很特别的歌,它影响了整个时代的记忆。谈这首歌有两个原因,一是“歌手定位”,二是“翻译歌曲”。

邓丽君出道很早,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是台湾家喻户晓的歌手了。1968 年,通过台湾当时唯一一档歌唱节目《群星会》,她初次现身荧屏,一夜之间,全台湾都认识了这个甜美的声音。

自出道起,邓丽君一直维持着甜美的少女风格,直到去日本歌坛发展。1984 年,她已经是个成熟的女人,仍旧单身。唱片公司为她重新定位,连续三年发行了《偿还》、《爱人》与《任时光在身旁流逝》三首日文单曲。她甜美温柔的声线和外表,在许多男人内心赢得了“红颜知己”的宝座。她的歌开始站在“情人”的角度,对着所爱的人倾诉情感。这时候的邓丽君从风格打扮、唱片封面形象,到曲风旋律,以及最重要的歌词,都已经有了成功的新定位,演唱事业因此达到巅峰。

邓丽君

中文版的《我只在乎你》是从日文歌《任时光在身旁流逝》翻译而来的。直到今天,我都认为《我只在乎你》是非常难得、很难超越的一首情歌。它没有离别与感伤的怨气,却有更多甘于现实的温柔。不管是红颜知己还是情人,已经三十多岁的女子,唱着那种心甘情愿且无所求的相随之情,那种没有压力的温柔,深深打动了我。在中日文歌词里都没有提到“爱”,却把爱表露得深刻细腻。

许多朋友可能不太熟悉《我只在乎你》的词作者慎芝女士,但在上一辈人的流行音乐记忆里,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蔡琴的《最后一夜》,以及我特别喜欢的《玫瑰人生》都是她作词的歌曲。如果说陶晓清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台湾华语音乐校园民歌的领头羊,那么慎芝就是她前一辈的台湾流行音乐教母。她是60 年代台湾电台制作第一人,和她先生一起制作并亲自主持了电视歌唱节目《群星会》。那一代的台湾歌手几乎都从这档节目出道,当时慎芝与所有的歌手都有着师徒之情,当然也包括邓丽君。

一首歌要翻译精准,难度是相当高的。《我只在乎你》算是慎芝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慎芝精通日语,同时这首词正好照应着她的人生。她与丈夫是事业上的伙伴,一辈子的情感伴侣,但是丈夫过世较早,而这首歌正是写在她丈夫离去几年后的,自然传达出了她对丈夫的追念,以及夫妻之间深刻的情感。

慎芝的中文翻译,刻意写得更清淡直白,几乎不着痕迹,像情人在耳边喃喃自语,没有太多煽动性的字眼和情绪。这是她在歌词创作事业里重要的转折。在《最后一夜》,或更早的作品里,她都还留着早些年歌词书写的痕迹;而在《我只在乎你》的歌词里,却没看到任何为了屈就平仄、韵脚的拗口设计。整首歌词就像平时说的话,不肉麻,也不过度煽情。

任时光匆匆流去

我只在乎你

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进入副歌时,随着旋律起伏,翻译有了一些调整。邓丽君在日本期间,成功塑造了“红颜知己”的熟女形象,这个隐约有些暧昧的形象在中文歌词里被完全转换成了一个更近似于妻子的角色。

这首歌最让我佩服不已的,就是“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这句描述太厉害了。人与人,特别是配偶或情人,相处久了会有夫妻相,慎芝的描述既精确又充满诗意。在日文歌词里,这一句是“染上你的颜色”——我愿意我的生命染上你的颜色,而中文对照的是“感染你的气息”。“颜色”更多是指代“依赖和爱”,而“气息”更接近于“配偶”的感觉,这是略有差异的。在日语和华语市场,歌词依循邓丽君定位的差异而有所调整。

同样,日文版副歌里“在你的怀里继续美丽”这一句在中文版中就没有出现,此处,中文版依旧重复着“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所以对于日本歌坛来说,邓丽君是男人幻想的情人或红粉知己,而在华语歌坛,她更像是温柔的妻子。

当然,《我只在乎你》也反映着慎芝年轻时与丈夫之间的情感吧!我每回听到邓丽君演唱这首歌,听到“所以我求求你,别让我离开你”时,就想起慎芝在儿子与丈夫连续两年相继过世之后,开始独自生活,而这句歌词,完全抒发了一个独居女人对于过往家庭、爱情的眷恋,其实是特别让人感伤的。

2

再多的奇妙能力,都比不上你

奇妙能力歌陈粒- 陈粒的单曲列表;如也

2015 年下半年,我最常听的一首歌是陈粒的《奇妙能力歌》。

特别喜欢陈粒有几个原因,除了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她的某种精神力量是我尤为欣赏的,也许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刚刚开始创作歌词时,我总在想:为什么歌曲里那些词句,跟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差别那么大呢?于是,试着把生活中正在使用的语言写进歌词,是我开始写歌词时最大的动力。

此刻的陈粒和她的创作正在反映着这个属于她的时代。在她的创作里,有着对前辈音乐作品吸收养分后的致敬,而在建立自己的歌词系统时,她用着这个时代的观点,甚至创造出了属于网络兴起时代的意象和符号式的语句。

《奇妙能力歌》是一首简单的歌,由主歌和副歌组成,然而在陈述“奇妙能力”时,陈粒把曲式结构分成十一段:两遍主歌、两遍副歌,接着是两遍主歌、四遍副歌,最后用一遍主歌作为结论。每一段的和弦都非常一致,结构都是四句,每三句后下一个结论,歌词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我看过沙漠下暴雨

看过大海亲吻鲨鱼

看过黄昏追逐黎明

没看过你

我知道美丽会老去

生命之外还有生命

我知道风里有诗句

不知道你

我听过荒芜变成热闹

听过尘埃掩埋城堡

听过天空拒绝飞鸟

没听过你

……

这是有趣的情歌表达,向对方倾诉,表明对方让自己开始有了一些迟疑。用“奇妙能力”来表达,自己原本是有各种能力的,但唯一不能破解的是“你”,而“你”是叙述者最想要的。歌词更多是在剖析自己,每段都有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关键词:“看过”“知道”“听过”“明白”“拒绝”“变成”“听过”“抓住”“包容”“忘记”,第十一段明确地下了结论—“想要”。而每段第四句中的关键词,也算是每一小段歌词里的结语。

陈粒的词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常带有一点点男性英雄气概的字眼。她用文艺的词汇表达气概,在情歌里也没漏掉。《奇妙能力歌》里,这样的词句就出现了几次,例如“我忘了置身濒绝孤岛”“雨水浇绿孤山岭”“被诅咒的秘密”等。这些都是网络兴起、二次元文化盛行之际,在卡通、动漫等美术思维下形成的既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又带一些古意和诗意的字句。

如果有了创作的主题和确定的使用方法,书写起来就容易了。比如这首歌用排比的方式,每三句加一个结论,最终所有结论要导向“你”,就是“我”在倾诉的对象。

陈粒

所谓“起承转合的情绪关系”是我在《奇妙能力歌》里发现的,它从描述情景过渡到描述情感—创作者主观的情感,接着在每段后半部分的歌词中带一点儿行动描述,之后又拉回到第三人称远观自己、阅读自己的状态,最后导出结论。把前面十段歌词里曾以为确定的事情再确定,接着改口:我想要更好更圆的月亮,我想要未知的疯狂,我想要声色的张扬,我想要你。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折。

写诗的朋友都知道,小诗、短诗不容易写。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诗的评论,欧洲有一种极短诗,李尚文先生将之译作“诗铭”。在文章里面他提到这种小诗的形式有三种要素:“一刺,二蜜,三是小身躯。”“刺”是犀利的讽刺、“蜜”是善意的箴规、“小身躯”是短小精悍的结构形式。而陈粒的《奇妙能力歌》,每段四句都带有这些特质。

文章选自《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姚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