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品味与回溯: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

来源:澎湃新闻网 发布:2019年03月27日 作者: 人气:18725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是学界深入思考的宏大问题,中国思想界围绕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重路向的考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认知、持有何种心态,对于我们如何面向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研究院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高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以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的《味觉思想》和同济大学曾亦教授的《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两本学术专著为讨论的焦点,各位专家就“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这一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研讨会由上海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主持。

唐墓壁画《宴饮图》

贡华南教授介绍了《味觉思想》一书成书的机缘。《味觉思想》围绕作为动词的“味”和作为名词的“味”而展开,讨论了感官之争以及相关的形而上问题。“味”作为动词它体现为品尝滋味,又体现为玩味,同时可以体现为味道,即体味大道,各层次相互纠缠在一起,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把感性和理性掺杂在一起的思想方式。

上海财经大学郭美华教授针对《味觉思想》的思想抱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味觉思想》中的思考正在走向我们哲学思考的反面,因为保持主体与客体、自己与世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恰好是当代哲学思考的前提,而贡教授在传统中国哲学思考中把这个间距突然克服掉了,那么就容易走向经学研究。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则认为,《味觉思想》恰恰是追求中国思想本有独特性的体现,贡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可以用味道来统摄,或者用味觉思想来统摄,由味道来建构起一个中国的思想,是极富创见的。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也十分认同《味觉思想》一书中主客不分、主客相容的探讨思路。华东理工大学陈迎年教授提出,“味”的思想能否把主客二分包容进去、能否真正消解主客二分,事实上还是存疑的。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评价贡华南教授近20年来的追求和思考有其独到的价值,弥补了长期以来的以逻各斯为中心、以理性、知性为研究对象,因此带有一种填补空白的性质,同时也可以将味觉神经或味觉细胞等相关研究也纳入进来。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直言《味觉思想》一书展现了作者想要驾驭中国思想的雄心壮志,但更包含了作者的现实趣味,并期待味觉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一个殊胜之处,也能够直接进入到现代思想的言说里。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认为贡华南教授的思想是一种审美化的哲学,现代社会在不断挤压我们的生活,那么今天的学术在什么意义上还能够面对和回应这些问题,也许可以通过一种美学的方式,但美学的方案具体是怎么样的,仍然值得思考。同济大学陈徽教授谈到,贡教授的问题意识是一贯的,他试图厘清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及其演进历史的学术雄心,也自觉地将这一工作与金岳霖、冯契等前辈所开辟、展开的思想道路承接起来,展现出鲜明的血统意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志宏研究员认为《味觉思想》一书以及贡教授的研究思路并不是以我们特色的东西来为我们自己辩护,而是让我们自己走出一条新的路径来为人类共同家园来做一个很好的补充。复旦大学的才清华、徐波,华东师范大学的陈乔见、苟东锋、洪澄、上海交通大学的王金凤、同济大学的陈畅、谷继明、上海大学的袁晓晶、盛宁、曾海龙、陈海、东华大学沈云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王美玲以及朱明等也分别对《味觉思想》一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随后,曾亦教授简单叙述了《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一书的由来和概况。曾教授坦言,对儒家伦理的研究,关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系列现实问题。该书最大的特点是试图从经学的角度对儒家伦理进行重新的研究,所以在本书中会注重一些概念、一些问题的处理,这跟传统研究儒家伦理的方式会有一些不同。

朱承教授认为,虽然曾亦教授的研究路径和传统的哲学研究路径不同,但还是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也是我们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或者世界面临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之后,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樊志辉教授肯定了《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一书作为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经学研究者在当代中国学术体系中所处位置的模糊性。余治平教授认为曾教授在《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文本抓得紧,非常体现经学家的功底,同时建议在文本的诠释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贡华南教授和温海明教授则对《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一书中的“感应”概念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期待当代儒生能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找到明确的位置。郭美华教授进一步指出,曾教授试图用某种自己所理解了的儒家编制一张强大的网来网住现代人的生机,但这种努力是否可能或者可行,都依然值得商榷。陈赟教授提到,经学研究在曾教授等人的努力下,近十年来是有复出的迹象的,但曾教授的研究是由社会学进路所做的,还留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痕迹,在研究上古的礼制时,可能存在张力。张志宏研究员认为经学路径确实是进入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路径,但以此来批评西方哲学,是否站得住脚仍值得探讨。谷继明教授认为《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能让大学生迅速了解到中国思想中跟伦理相关的东西,这个书虽然叫“儒家伦理和中国社会”,但是和以往的哲学著作、伦理学著作不一样,该书讲到伦理概念不是处于一种抽象的伦理原则,不是对这样的道德原则的探讨,而是看这样一个伦理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曾海龙博士认为曾教授是以尊尊、亲亲为两条主线来处理原来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但无论是基于我们跟西方社会,或者是跟全人类的普遍性意义的追求,还是我们对于这种自信传统文化挖掘现代性的因素,从传统儒家、从所谓的尊尊、亲亲两条主线去处理,都是一种挑战。其他与会学者也对曾亦教授的著作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上海研究院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高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味觉思想》《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两部专著展开精彩的对话。

与会学者认为,贡华南教授的《味觉思想》和曾亦教授的《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是对中国思想进行了不同纬度的探讨,呈现了当前社会某种复归传统的心态,通过对中国思想的深入挖掘,我们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正如《味觉思想》中的“味”和《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中的“尊尊亲亲”,他们都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基石,而对这些思想的探究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知道当代人究竟如何思想,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群体性心态及其变迁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