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文艺片异军突起,扎堆享受“春天”的温暖

来源:情客旅行网 发布:2019年03月17日 作者:洛弟 人气:20058

了躲避《惊奇队长》的铁拳,《过春天》终于推到了3月15日上映,与同为国产文艺片的《阳台上》打个小擂台。

截至今晚11点左右,《过春天》票房510.5万,《阳台上》300.2万,3月22日将映的《地久天长》光卖点映,已经有239万了。

这样的首日和点映票房表现,放到四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此时,4月4日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满载期待,万玛才旦水城获奖的《撞死了一只羊》也在3月15日定档,由艺联联合发行。

国产文艺片常在春节档后、暑期档前的春季(元宵节后至6月下旬)扎堆,这事不新鲜。

避开贺岁、暑期、国庆等国产大片档期,青春、生活题材又与“春天”有着氛围和意象上的重合,太正常了。

但今年的情况,跟以前确实不一样。

文艺片的档期,永远与电影节、电影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说今年情形不同,因为从前这时候,根本不是内地文艺片的天下。

当年华语文艺片市场的“春日祭”,其实是金像奖与金马奖。

前一年获得奖项或提名的港台文艺片,往往在此时上映,比如2017年的《八月》,2015年的《念念》《再见,在也不见》等,算是金马系相对出名的几部。

而上届金像奖的获奖及热门提名影片,则是每年春天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015年几乎是“种子选手大年”,有刘德华提名影帝的《失孤》、获得五项提名的《可爱的你》(原名《五个小孩的校长》)、获得最佳编剧提名的《冲锋车》。

2016年有《哪一天我们会飞》《寻找心中的你》(原名《王家欣》),同样在金像提名上各有斩获。

2017年的《一念无明》《点五步》,分别是上届及当届的金像大热门。

2018年的《脱皮爸爸》,主演吴镇宇获得2017年金像影帝提名。

而今年狂收10项金像提名,势要跟《无双》打个你死我活的《逆流大叔》,内地也已确定引进,但尚未定档,也许是在等4月15日的金像奖结果。

以文艺片为主的“金像系”虽然连年攻占,但数量渐少,这是为内地文艺片“惊蛰”留出的客观条件。

可这块留出来的蛋糕也不小,内地“新锐”能在几年内分食完毕,速度可以说相当惊人了。

那主观条件的达成,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查一下以往资料,也能发现,内地文艺片“春季档”崛起的时间,基本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快速发展,以及档期细化、合理化的时期是同步的。

时间一甩,可就得从2015年开始算了:

那年春天上映的《失孤》(合拍片)《万物生长》《闯入者》,前两部更偏向类型片,后一部则是王小帅在《地久天长》之前,内地公映的最近一部作品。

2016年则是“类型小片大年”,文艺片的身影看似靠后。

《箭士柳白猿》《我不是王毛》《火锅英雄》作为三部“非典型”低预算类型片,口碑不错;《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再见,在也不见》则以“小类型”爱情片的身份跻身。

但这一切,都被5月《百鸟朝凤》的声浪打破了。

“第五代教父”吴天明遗作为标签,夫子自道的匠人精神为情感爆点,集体推动了影片票房口碑的上涨。

因此,制片人方励“跪求排片”的行为,也引发了关于文艺片生存状态,以及为文艺片争取应有的经济效益,其手段是否应当合理的讨论。

可以说,因为《百鸟朝凤》,2016年成为内地文艺片第一个转折之年。

2017年,《八月》身负First系、金马系“双亲”带来的厚望,成为当年春天内地文艺片第一炮。

但暑期档来临前一刻,《冈仁波齐》破亿,才让文艺片的票房号召力,登上一个新台阶。

2018年春天,市场的严酷考验来临,《爆裂无声》《米花之味》票房差强人意,《清水里的刀子》《血十三》票房不足60万,《路过未来》创下血亏惨案。

但其背后,是内地文艺片在春季档的爆发式增长。

今年集体“过春天”的基础,其实是去年真正打下的。

而一切原因,依照时序造成的因果关系,其特殊原因,大约有这么五条:

1.“偏文艺”类型片与港台影展获奖电影的引入。

从上面列出的情况来看,起码2015年春季档的内地文艺片,多少是带有一些类型色彩的。

《万物生长》是“文艺”标签鲜明的李玉,第二次前来春季档。冯唐的原著,一方面带来了鲜明的文学性,但同时也赋予了“青春片”“喜剧”的标签。

范冰冰的主演,更让影片的商业性愈加显著。

同时,春季档也是爱情片、悬疑片等“小类型”的集中上映期,很多文艺片在题材上,与之存在相通之处。

甚至可以说,这些票房号召力有限,但仍保持一定受众的“小类型”,在观众接受度上,算是票房大片与文艺片之间的一道台阶。

像《闯入者》作为文艺片的同时,也有犯罪悬疑片的元素在。

同时,不少在金像奖、金马奖大出风头的内地文艺片与合拍片上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取向。

比如在第51届金马奖大放异彩的《推拿》,于奖项颁发次日在内地公映,奖项就成为不少影迷走进电影院的动力。

外界的类型定位,与奖项的后期颁发,都并非影片本身的吸睛元素,却作为附加价值成了噱头。

借着类型和名气“引入”,再把内地文艺片“代换”进档期,观众也就慢慢接受了。

2.FIRST青年电影展等内地影展的“出圈”。

2014年,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竞赛单元”,将最佳剧情长片颁发给忻钰坤的《殡棺》。

为了过审,这个“丧气”的名字改成了《心迷宫》,在第二年国庆档之后上映。

收获的除了1077.5万票房,还有豆瓣8.7分的超强口碑,位列2010年以来国产院线真人剧情长片第三,仅次于《我不是药神》和《让子弹飞》。

这次算把FIRST的影响力打出了圈,之后“师出同门”的《黑处有什么》也成功上映。

而《中邪》的公映波折,则几乎成为一场文化事件了。

显然,FIRST为内地文艺片推广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虽然难免伴随争议。

3.外国文艺片“助攻”。

2016年,荣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荒野猎人》,在获奖当日宣布引进内地。

奥斯卡获奖影片在内地的新征程就此开启,从此每年春天总少不了几部。

从2015年的《垫底辣妹》开始,日本特色类型片、文艺片也成了引进新力量。

影片和演员的知名度都不低,票房号召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比普通文艺片强点,一碰到大片就倒霉,怎么保证它们在国内市场的生存呢?

国内外文艺片的需求聚在一起,导致了最关键一条的出现:

4.“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的诞生。

毫无疑问,“艺联”的出现,从供需两端极大解放了内地文艺片生产力。

但“艺联专线”的第一次全国放映,却是2017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所以“外国文艺片助攻”,也是内地文艺片“春季勃发”的原因之一。

当年11月,第一部由“艺联专线”全国放映的国产新片《相爱相亲》,票房成绩虽仅有1826.5万,却成为年度口碑最佳的国产片之一。

之后通过“艺联专线”走向全国的内地文艺片,包括《大世界》《路过未来》《北方一片苍茫》《大三儿》《阿拉姜色》。

《三块广告牌》《波西米亚狂想曲》《罗马》等奥斯卡热门影片也搭上了车。

排片配额、长线放映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艺术片在票房与口碑上的收益,让想拍的人敢去拍,想看的人看得到。

每年“走艺联”的国内外文艺片逐渐增多,但艺联也并非华山一条路。

相反,它的存在让文艺片逐渐“出圈”,引进片《小偷家族》,国产片《地久天长》都有了走普通发行方式,跟其他影片靠质量“硬刚”的底气。

甚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这种“出圈变出轨”的谜之宣发路线,也变得可以想象了。

5.现实主义抬头,观众需求多样化

虽然观众对现实主义的需求一直存在,也一直增长,但这一现象的集中爆发,来自2018年。

八年前,一个叫文牧野的哥们儿拍了部短片《石头》,在第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拿了奖。

八年后,这大哥扛着一尊“药神”回来了,神光普照,大家发现现实主义题材的可看性与重要性,远比所有人估计的要高。

这极大提振了内地文艺片的市场信心,化被动为主动、从出圈到出位,只要质量有底,小片一样飞起。

潜在的观众基础有了增长,《过春天》《阳台上》《地久天长》才“胆肥”到不需艺联扶持。

因为以上原因,加上文艺片对春季的“天生偏爱”,内地文艺片今年集体“过春天”也就不奇怪了。

但市场反应还没真正发生,这春天,谁过得了谁过不去,还两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