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人不配过元宵节

来源:豆瓣读书 发布:2019年02月19日 作者: 人气:19139
儿时过节,元宵节是最不可思议的节日之一。除夕守岁、正月拜年、走亲戚,热闹渐渐消散,就到了正月十五。亲戚们又来了,我们也又要走亲戚了。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又备齐了。……这是元宵节在我心里的经典意象。
当然,漏掉的意象还是有的,如父母过此节总会重复一遍,正月十五闹元宵。除了吃元宵,乡村里的热闹就是看跑船、看花灯、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
后来读书、进城,过元宵节就更流于形式了。虽然耳闻目睹,知道元宵节有很多热闹,各种口味的元宵,庙会,花灯,文艺汇演等,知道元宵节相当于情人节、狂欢节等,每年的元宵节也确实越来越繁华,但对移民时代初期的漂泊一族来说,元宵节的热闹总显得不够切己,难以让人心安。
按社会学家们的观察,我们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要经历从熟人社会走出来,体验陌生人社会,再向熟人社会回归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复杂,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移民移居生活成为常态,从乡村移居城市,从东北移居海南,从二三线移居大都市,从内地移居东南沿海,从中国大陆移居欧美……漂移是我们国民个体的重要心态之一。尽管追求“现世安稳”一度成为祝福语,但人心难安。
曾经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生日记,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仍有余兴过元宵节,参与猜灯谜抽奖,跟意中人表白……今昔相比,我们今人实在少了一份从容。于是,传统社会“岁月静好”中骤然暴起的狂欢、热烈节日反而难以激起漂泊者的参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有意思的是,乡村过元宵节近乎春节过年大周期最后的休止符。民谚说,吃了元宵肉,各人找门路。正月十五之前都是年,故乡村人在正月十五前是绝不会干农活儿的。
这跟现代打工者不同,打工者过了初四初五就要考虑上班工作了。至于到了元宵节当然也会过节,但确实少有一份身在其中的心思了。相比较而言,元宵节仍是孩子们的、学生们的、老人们的。
正月要走亲戚,带着一篮礼物。见面又吃又喝,然后还得赶路。图/老树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版本较多。
汉代吕氏之乱就是在正月十五被周勃平定,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正月十五之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宵即有夜的意思,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元宵从一个特定日子,内涵不断扩大,包括食物名字。
元宵节跟佛道也有链接。元宵燃灯的习俗据说跟道教相关,这一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赏灯的习俗与佛教有关,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传统。
就节日长短来说,元宵节在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在元宵夜初见薛绍
元宵节有“团圆美满”之义。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的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他们还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乐昌公主后来被皇帝赐给了杨素,杨素对乐昌极为宠爱。元宵节时,徐德言在街市上看到有人叫卖那熟悉的半片铜镜,因价高无人理睬。徐德言就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此事之后,深受感动,让徐德言、乐昌公主二人终于得以团圆。
这便是“破镜重圆”的典故。杨素也成为“成人之美者”。
有关元宵节时对联的故事也多传奇。
据说有一年王安石进京赶考,在路上过元宵节,见有人家门前高悬走马灯出对招亲,“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没有对出,记在心里。到了京城,考官出联测试王安石:“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返乡路上,听说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如此巧合,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宋代的文学家陆游还记录了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游观,吏人遂书榜谒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元宵节不仅有闹剧,也有惨剧。
有一年南京人出灯谜,有一个巷子的人出了一个画谜,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妇人抱着一个西瓜,谜目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结果被人猜破,谜底是“淮西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女人的一句俗语。微服私访以为与民同乐的朱元璋大为恼火,以为是暗讥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就是淮西人,并且有着一双特大脚。朱元璋第二天派兵把这条巷子里的人都杀光了。朱元璋成了“狂杀一条街,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袁世凯复辟时,听到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就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后来又想,“汤圆”—“汤袁”,不成了“汤煮袁世凯”吗?于是再次下旨,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
当时的歌谣:大总统,洪宪年,“元宵”改名称“汤圆”;明年元宵后,谁还叫“汤团”?后来有人还做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使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当代人曾注意到欧美文化中有狂欢节,反观我们文化中似乎缺少狂欢精神、酒神精神。其实元宵节多少弥补了这一遗憾,元宵节的热闹众所周知,其中的浪漫、诗兴、热烈与西方人的狂欢有同有异,我国人在热烈狂欢中更有风流蕴藉、温柔敦厚的底色。
不过,元宵节在唐宋时期形成习俗,在明清时期走入节日的辉煌。自元末明初到清乾隆年间,五百年中涌现出的集文化大成的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都有对元宵节的描写。这些描写可以让我们想见古人是如何参与创造出节日似锦繁华的。
《金瓶梅》中的元宵节活动有不少:
第二十四回则写西门庆一家人在元宵节饮酒取乐,其后陈经济率领潘金莲、李瓶儿、孟玉楼、宋惠莲一行人上街“走百病”。
第四十二回中是西门庆势力最盛之时,西门庆让人在狮子街街心放烟火,吸引观者无数,烟火之绚烂华丽,然而作者暗示说,“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第七十九回写西门庆在元宵节里暴亡,西门庆家庭即将走向“树倒猢狲散”。
可以说,对元宵节的描写贯穿于全书,从第一次描写元宵时西门庆的发迹,到第四次描写元宵节时西门庆的暴亡,元宵节的意义相当重要。
《水浒传》中描写了三个发生在元宵节的故事。
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书中的元宵节既热闹又跟打打杀杀有关。如果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在节假日里有恐怖事件发生。“如花仕女,人丛中金坠玉崩。玩景佳人,片时间星飞云散。瓦砾藏埋金万斛,楼台变作祝融墟。可惜千年歌舞地,翻成一片战争场。”
《水浒传》中的元宵节
跟《水浒传》中元宵节的热闹和打打闹闹的恐怖不同,《三国演义》中的元宵节是悲惨的。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一章中,耿纪、韦晃、金袆和吉邈、吉穆等五人计划在许都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起兵讨伐曹操。
那一天,“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城内四下火起,烧着五凤楼,皇帝避于深宫。曹氏心腹爪牙,死据宫门。城中但闻人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但五人势孤力单,不是被曹军擒获,就是死于乱军之中,他们的宗族老小,也被曹操命人皆斩于市。不仅如此,曹操还在漳河水边斩杀三百多名官员。元宵之夜,许都城中尸横如山,血流成河。
《西游记》中则写了天竺国的元宵节,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十五元宵之夜,唐僧师徒四人进城观看灯会。这场元宵灯会,让唐僧又经历一场劫难。青龙山玄英洞的三个妖精化作一阵清风将唐僧摄到洞中。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和尚与三个妖精进行了数场大战,并搬来二十八宿中的四木禽星前来助战,才救出唐僧,师徒四人继续往西天取经。
《西游记》中天竺国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提到“社火花灯”以及“看过会的热闹”都是指元宵节的活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都对元宵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这些作品中也提到了元宵节的其他习俗,如“走百病”“看过会”“看社火”等等。也写下了对盛时不再的追忆和感叹。
人心希望热闹、团圆、狂欢,尽管元宵节里会有恐怖事件、杀戳、战争,但我们的古人仍把这一节日过得庄重、热烈,他们过元宵节有今人未必理解的在世感。而通过曹雪芹等伟大作家的总结,我们的文化也从节日中获得了极高明而中庸的教益。
是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最繁华、最热闹的时刻和场面总伴随着不祥和悲哀,欢乐之后总是深深的落寞与不安。但我们人类在人生百年中,仍会年复一年地、一代一代地努力,搭起长棚,创造出繁华、欢乐来。
跟除夕、春节等家人团聚的节日不同,元宵节的社会性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传统节日是关门阖家团聚,元宵节则是走出来参与社区活动,投入其中,猜灯谜,逛庙会,男女不禁。
在与亲友、乡亲、街坊欢度元宵节时,我们都是这一节日里的主角。但在人生社会的节庆里,我们又都是节日借以书写的文本道具。只要有人存在,节日的庆典就会延续下去。因此,重温元宵节的历史典故,使我们更能理解当世存在的高度和限制。
西门大官人的焰火也好,贾府大观园的豪华也罢,都只是节日展开的道具,它们终将烟消云散。而欧阳修、辛弃疾、曹雪芹们的文字与世长存。在元宵节日里,只有超越性的参与,才能将景观化为与节日同辉的力量,感染一代又一代人。致广大而尽精微。因为节日及其超越者不会毁灭,毁灭的只是各类不自觉的道具。我们中国文化讲文化,化民成俗,以文化之,元宵节可算是一个典型。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多在阳历2月中下旬,按大时间序列,2月中旬为贲卦时空。这是男欢女爱的时空,是愤怒奋发人心飞扬的时空,是装饰的时空,这一切多跟元宵节的习俗丝丝相扣。
“山下有火,贲。”先哲曾给贲卦时空系辞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极为精准地概括了元宵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