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招5000名博士,家长群炸锅了…

来源: 发布:2025年11月05日 作者: 人气:91853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2026年博士招生计划。

社交媒体和家长群都炸锅了。

上海交大这次的博士招生规模达到了5000人,而且还有“非全日制”博士。

这看上去是“好消息”——名校博士扩招了。更多人有机会成为上海交大的博士,据说有些还不需要考英语。

但也有家长不同意这种看法, 说这是个很坏很坏的消息。

连上海交大这种顶级高校都在扩招博士,可见如今的就业压力有多大!

而几年后,这批扩招的博士毕业走向社会,必然会带来可怕的学历通胀,到时候这些高学历的人,会更难就业。

因为在三十年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也曾走过同样的路。

正好,小鱼最近在看介绍日本泡沫经济后的书,《以日为鉴》,跟大家聊聊博士扩招的事。

01

— Dr小鱼 —

那是一个信仰“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泡沫经济的崩塌,经济停滞,高额的房贷下,降薪裁员扑面而来,大学生就业也陷入冰点。

日本政府认为,要进行产业转型,要带国家走出困境,还得依靠“知识经济”,同时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大量扩招硕士和博士。

当年,日本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口号——“打造十万人博士社会。”

文部科学省启动了《21世纪COE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等系列政策,鼓励高校扩招研究生、提升博士比例。

从1991到2003年,日本博士课程在读人数从约4万人增长到超过10万人。

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博士项目,所有人都认为扩招博士可以提高国家竞争力。

那是一个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拯救未来”的时代。

然而几年后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呢?

02

— Dr小鱼 —

泡沫经济破灭后

博士大沉没

当这群扩招的博士毕业后,现实社会却来了个大变脸。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社会经济停滞,大量企业破产,降薪裁员不断。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

2000年至2018年间,日本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数从1.1万人增加到1.6万人

但博士的就业却越来越难。

东京大学一份内部调查显示:

仅有约三成博士能在毕业后三年内拿到正式编制职位;

其余大多数博士,毕业后都在做短期合同工,甚至待业在家。

有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大学系统中有超过60%的博士后处于“一年一签”的临时岗位,月薪仅20万日元(合人民币不到一万元)。

在日本高物价的社会,不到一万人民币的收入,连吃饭都困难。

所以,很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其著作《学术漂流者》中写道:

“博士教育的最大悲剧,是它生产出一群无法被体制吸纳、也无法重返社会的人。”

03

— Dr小鱼 —

尴尬的博士生

高学历贫困者

当年日本大量扩招博士,但产业结构并没有为这些高学历人才准备好位置。

那时候,日本的制造业转向自动化,服务业人力需求萎缩、IT产业尚未成熟……

大批博士毕业后,发现自己既不被企业需要,也不被大学接纳。

日本厚生劳动省在《令和元年人力资源白皮书》中指出:

博士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比例从2000年的12%上升到2018年的近40%。

很多公司即便有位置,也宁愿要本科生,大专生,而不要博士生。

这让博士生变得极为尴尬,催生出大量一贫如洗的博士。

他们被称为“高学历的贫困者。

04

— Dr小鱼 —

被牺牲的一代人

到了2010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问题。

于是启动了《博士人才支援计划》《博士后就业促进计划》等项目。

鼓励增加企业博士后招聘名额,大学提高博士生奖助金,鼓励“产学融合”。

然而,日本社会已经不再信仰“读书改变命运”。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的数据:

博士升学意愿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9.7%;

博士学位授予总量续多年停滞。

说白了,日本的学生没多少人愿意去读博士了。

从“博士被羡慕”到“博士被可怜”,日本用二十年。

05

— Dr小鱼 —

今天看到上海交大计划招收5000名博士,很难不想到日本当年的“博士热”。

当然,中国与当时的日本不同,中国的科技产业仍在上升期,AI、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领域确实存在巨大的研究需求。

但无论如何,博士大量扩招是有风险的。

日本那一代博士的真实经历,像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知识的繁荣,并不会必然带来经济的繁荣,更不必然带来个人的成功。

无论何时何地,做选择的时候,都要认清现实,真实面对自身需求,而不是被潮流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