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两个字!

来源: 发布:2025年08月20日 作者: 人气:93771
改变很难,但万事也只是开头难。


连着几天,大家对社保的关注度都有增无减,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普遍关心这个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或当下的问题。

对社保关心,当然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权益,最近强制社保的消息传开后,这些小企业主们都在想破头,怎么创新去规避社保问题。

而招聘退休人员,的确是一个规避的好办法。老年人突然变成了就业新宠,对企业来说,好处就是不用交社保。

除了招聘退休人员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规定,店员必须在别的地方有交社保;而骑手们等灵活就业人员,则直接注册成个体户,与平台成了合作关系。

还有更奇葩的操作,那就是让年满60岁的父亲签合同,实际到岗的则是儿子,企业既规避了社保,又获得了劳动力,可谓是替父上班。

最近社保的话题霸榜如此之久,出发点也明明是好的,但为什么好好的一件事,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社保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社保在今天突然要强制缴纳了?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社保全员化的主要动因。

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更为严峻的是,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增至4亿,而2023年出生人口较峰值下降50%,“少子老龄化”将直接冲击社保基金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约2.6名参保人供养1名退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改变的话,未来这一比例可能降至1:1。强制全员参保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扩大缴费基数,为基金“输血”,延缓枯竭风险。

试想,你不缴我不缴,未来退休人员从哪里获得养老金?

而从市场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强制参保旨在终结长期存在的“灰色操作”,重塑市场竞争秩序。

过去部分企业通过“现金补贴”“自愿放弃协议”等方式规避社保责任,导致约5000万灵活就业者游离于保障之外。这种逃避缴费行为不仅损害劳动者权益,更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合规企业因社保成本较高而陷入竞争劣势。

而这次新规通过统一市场规则,将竞争拉回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正常轨道。

从好处来看,全员社保好处多多,但为什么今天仍然引发了这么大的讨论?

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就是,全员社保保护的是劳动者,但上班族更关心的996、欠薪、八小时工作制,仍然没有解决,却先解决起了社保问题。

这就好比我的双休、强迫加班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反而先解决起了未来我退休之后的养老金问题,有一种顺序倒置的感觉。

第二就是,代际之间的不公。

这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同样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城里的老人每个月领着几千上万的退休金,而村里的老人则拿着一两百的退休金,一说退休金涨了5%,但同样是5%,因为基数不同,城里老人一下子涨好几百,而村里老人一下只涨十几元。

这种差异性,势必会令人感到头痛。

从待遇水平看,2023年人社部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6160元,企业退休人员3087元,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平均待遇仅222.2元,差距达27倍之多。

我国社保长期沿袭城乡二元和群体分割的路径,形成了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多轨并行的复杂格局。尽管2014年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轨”远未完成。

城乡居民养老金仅为职工养老金的5.8%(2023年数据),这种待遇鸿沟不仅影响着今天的年轻人,也阻碍了劳动力市场流动。

因此,从宏观层面来看,全员社保的初心是好的,大家也都非常支持,但在微观操作上,这种差异性,仍然决定着一切。

但差异存在,就意味着它会一直存在吗?

当然不是。

万事开头难,社保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我们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来源不足的问题,所以全员社保,事实上就是尽可能增加社保的源头,先让社保基金池大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才是社保并轨。

而社保并轨,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关键问题,但实际解决起来,比你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简单的直接并轨就那么简单的事情,它仍然需要时间。

这个问题,最早要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

当时我国建立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实行单位保障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由单位全包;农村则依靠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集体仅提供有限支持。这种“双轨制”也奠定了日后福利分化的基础。

市场经济后,当时我们的重点也在国企身上,重点解决城市职工保障问题,而农村当时还有土地至少有地可种,因此也被搁置。

直到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农民才开始被纳入现代社保体系,但个人缴费标准仅为每年100-2000元,财政补贴力度有限。这种“迟到的保障”起点低、积累少,自然难以与已有数十年积累的职工养老保险相提并论。

最终,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双轨制”,它是由历史和时间慢慢形成的,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可以直接改变,尽管改变是必然的,但就眼下而言,仍然需要时间。

今天我们理解城乡社保差距时,不能忽视农民对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贡献。统计数据显示,1953-1985年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为工业提供了约1.2万亿元积累。

这种贡献在当时几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如今老一辈农民进入养老年龄,但其养老保障却主要依赖个人微薄缴费,这也是我们未来一定会去解决的大问题。

养老金并轨,是当下我们全员社保之后,一定会去解决的另一大难题。

近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缩小社保差距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2023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113元,比五年前翻了一番;浙江、江苏等地已经开始尝试“同城同待遇”,将农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600元以上。

未来养老金并轨,必须要做的就是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保的转移支付,建立普惠性的基础养老金制。

当下,我们已经开始了全员社保,未来养老金并轨,也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已经不多了。

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1.09,远低于维持人口规模所需的2.1;同时人均预期寿命增至78.2岁,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缴费人群相对萎缩,2022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较峰值减少5000万;二是领取待遇年限延长,养老金支付压力倍增。

这个时候,当新生人口有限,老龄化又开始加剧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到养老金的平衡性,不可能还像过去那样,双轨差距太大,太大就不利于养老金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可持续性。

另外我们也不应该低估人性的差异性。

一提到社保,大家都支持公平性,都支持适当向农民群体倾斜,但问题在于,如果让你领取更少的养老金向农民群体倾斜,你又愿意吗?

如果我们都反对降低自身待遇水平的话,那么要想提高农民养老金,也无从谈起。

利他和利己,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更是一念之隔。

社保要改吗?

一定会改。眼下的全员缴纳,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社保一定会并轨,宏观层面的调剂作用,将高收入的向下倾斜给低收入的,这才是真正体现社保公平性的唯一做法。

眼下而言,我们还需要给社保更多的耐心,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