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际文学周,重拾对文学的敬意与感动
那可能是安徒生、伊索带给我们的童趣,可能是《尤利西斯》带来的惊诧,也可能是痛苦失意时一句唐诗宋词的慰藉……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学对人的塑造持久而深沉。
勒·克莱齐奥、莫言、维·苏·奈保尔、S.A.阿列克谢耶维奇、西川、米亚·科托、科尔姆·托宾、角田光代、黎紫书、王安忆、骆以军、欧阳江河、万玛才旦、马伯庸……8月12日晚,当这些中外作家的名字一一出现在2025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大屏幕上时,让人很难不油然而生起敬意和感动。
8月12日,上海国际文学周启幕前,到访作家们进行文化之旅。视觉中国 图
从2011年上海书展提升为国家级书展,并举办了首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始,在上海书展十余年精心耕耘的积累下,更是在上海这座充满文学底蕴的国际大都市的托举下,12届上海国际文学周汇聚了超过300位中外作家、学者,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些群星璀璨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在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文学创造和精神向度。而我们能每年一次在上海见证、参与、交流,是多么令人愉悦而幸运的一件事啊,怎能不心生敬意与感动。
很多人说,现在不是文学的时代了。诚然,文学书不好卖了,某些作家塌房了,更多新奇刺激让人流连的娱乐消遣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分割了原本属于文学的注意力。
但上海国际文学周提醒我们,文学周每场活动下那些年轻的、苍老的但一样闪烁着渴求的眼睛提醒我们——文学,依然能激励人、鼓舞人、影响人,文学依然在这个时代被需要,并将持续被需要。
当听到李白、杜甫、乔伊斯、加缪、威廉·华兹华斯、《红楼梦》、《奥德赛》等经典作家和作品,被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嘉宾一一提及并被重新解读、阐释时,我们关于文学的记忆也毫无疑问会跟着一起苏醒。
那可能是安徒生、伊索带给我们的童趣,可能是《尤利西斯》带来的惊诧,也可能是痛苦失意时一句唐诗宋词的慰藉……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学对人的塑造持久而深沉。
这大概就是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聚焦“古典”的一个初衷吧。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灵和作品,向我们反复述说着什么样的文学才能成为经典,什么样的文字能够穿越时空、地域和文化的壁垒而直抵读者的灵魂。
回溯古典、经典,重温文学本初的悸动,对今天文学各个环节的生产者来说都尤为切中肯綮。
我们必须在这种回溯中,重拾对文学、对文字、对读者的敬意。
我们必须在这种重拾中,让热爱胜利,让文学胜利,让我们这个时代产生更多伟大的精神遗产并胜利。
正如中国诗人何向阳所言,“某一天,作为诗人的我们,也终将为后人所谈论。后人会如何谈论我们?问题的答案,就握在现在我们的手里。”
热门文章
- 1美媒惊呼!“中国工厂比美国、德国或日本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 2哈瓦那到北京要多少钱?一位古巴老人的往事,看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 3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4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5【央广时评】从书香中国看文脉赓续的纵深推进
- 6“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7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8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9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10情系万家需求,客享轻松生活;为您解决问题,创造金牌价值,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所需服务一站式解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