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新晋特大城市 真的“很不东北”?

来源:九行 发布:2021年11月12日 作者: 人气:92165

上个月中旬,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发表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佛山、长沙、哈尔滨、昆明、大连成为新晋的特大城市

五个新秀,三个是省会,还有一个和广州、深圳勾肩搭背的佛山,大连这座城市能入选,当地人见怪不怪,他们早会用“血(xiě)大”(超级大)来形容自己的城市。

提到大连,不少人甩出“浪漫之都”的名号,国际化、洋气的大连让人很难将它跟东北联结起来,实际上它偏偏是在满满大碴子味儿中生出的异类——“海蛎子味儿”。

△“东三省的异类”,大连。/图虫

当你走进印象中“很不东北”的大连,你会发现这座年轻的城市还有像山东的一面,再走近一点,它以海纳百川的海洋性格,重塑我们对东北三省的认知。

01

大连的“大”,是大气

打开大连的城市地图,会发现大连的东西两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划风格,西边的街道方方正正如豆腐块,而东边的街道又呈放射状,东西城区非常牵强地在中心火车站完成交会。

整个规划看起来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前一个设计团队跑路了,又随便拉了一个设计团队接盘。这种随意混搭的城市规划背后,是大连沉重的历史。

谁能想到,历史的大风大浪不仅没有将它摧毁,反而将其从一个孤零零的小渔村淘洗成了今天的北方明珠。

△大连中山广场。/图虫

辽东半岛的存在为中国北方贡献了珍贵的海岸线,其中近2000公里都属于大连。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背山靠海,放在今天来看是绝佳的地理位置,但是可惜,在漫长的历史里,绝佳的地理位置往往意味着不幸。

大连的名字来自于“大连湾”,据史书记载,“大连湾”一词最早出现在1879年李鸿章呈光绪皇帝的海防奏折中,包括现在的青泥洼桥、香炉礁、甘井子、大孤山、鲇鱼湾等一大半圆形的海湾。只要控制住了大连,就如同一只深入黄海、渤海之间的铁臂。

△星海湾大桥。/unsplash

自汉朝以来,大连就作为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力场而战乱频仍,导致反复弃号重开。

明朝迁都北京后,大连好不容易因为靠近京师而成为辽东重镇,结果明清战争再次让繁荣的大连变成焦土,大量当地居民出逃导致整个辽东半岛只有“少量旗人,无有一民”。清朝初年甚至需要通过“垦荒令”的手段为大连招募移民。

近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让大连的港口价值日渐凸显,大连的危机和转机都蛰伏在漫长的海岸线上。

△2004年,大连汽船株式会社旧址成为大连市第二批重点保护建筑。/wiki

甲午战争后,包括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被短暂割让给日本,后为阻止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沙俄联合法德干涉还辽,又在1897年把军舰开进了旅顺口,并在青泥洼开港建市,命名为 Дальний(达里泥),意为“远方”

到了1903年,大连已经从凋敝的渔村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港口城市,人口规模达到4万。

1905年,眼红大连的日本卷土重来,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再次占领大连,不仅在沙俄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规划,更将满铁与大连港接通。让大连直接成了日本进出东北的桥头堡。

到了1943年时,大连市工厂总数多达1825个,生产额为6.13亿日元。日本投降以后,大连又接受了苏联10年的军事管制,直到1955年才彻底回归中国治下。

△大连港口的吞吐量。

各国势力的争夺是大连的伤痕, 厚重的历史积淀 将大连接力发展成为一座集贸易、机械、建材、化学及金属冶炼业于一身的工业港口城市,也是毫无争议的东北亚第一大港口。

上世纪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30万吨铁矿船开赴中国,大连港是第一个敢于接收其船舶的港口。

02

大碴子味儿?海蛎子味儿!

如何让东北三省在“谁最能代表东北”的争吵中握手言和,答:空投一个大连人。

毕竟“黑吉辽”谁代表东北这属于还能商量的家庭内部事务,要是让大连人代表东北,这基本属于外戚干政了。

即使是去大连短期旅游一圈,也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大连跟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似乎搭不上边。

大街小巷的中式建筑里,可能突然冒出一座西洋宫殿、两三间和风小筑,再细看那些中式建筑,也多多少少混着点东洋西洋的味道。配上辽阔的海景,这气质俨然像东北的“异类”。

△突然的西洋宫殿。/wikimedia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很容易在俄罗斯文化还是日本文化对大连影响更大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

众所周知,拿不准的题应该选C,实际上大连的精神故乡是隔着渤海的齐鲁大地。大连绝对可以称之为山东在东北三省的飞地,每一个在关外打拼的山东人来到大连,都一定会被咸咸海风中熏到潸然泪下。

△大连独有的风景线。/图虫

早在明清时期,大连就开始受到山东地区的影响。无论是明代的辽东边墙,还是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封禁,都使得出关难上加难。

正如电视剧《闯关东》所展现的那样,当时想要去山海关外淘金,海路是更好的选择。从山东半岛烟台、威海地区出发,北渡渤海海峡,在辽东半岛登陆,是闯关东的黄金路线。

△大连闯关东影视基地。/wiki

大量的山东移民还没深入到关外大地,就先被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大连留住了,所以大连和海对面的烟台、威海可以无障碍交流,因为一开口都是一股纯正的胶辽官话。到了1945年,大连190万人口里有九成都是山东人。

本来祖上就不亲,改革开放以后,大连又因为计划单列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名头而在东北独享恩宠,这下更显得格格不入。

当整个东北因为重工业转型陷入困难的时候,大连靠着港口和外贸逆势上扬,从2009年开始经济总量就稳居东三省第一。

△大连得天独厚的优势。/图虫

然而别看大连人嘴上揶揄“黑吉辽”是“北面儿”,还老爱开玩笑从东北独立出去,其实东北的烙印早就无声无息地沁入了大连的肌理。

无论是大酱炖海鲜,还是对于饺子和烧烤的热爱,餐桌上的大连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身上的东北气场。

鲁味作底,撒上一点东北的粗犷,闻起来又有丝丝缕缕的伏特加和清酒味道,混合了多种文化的大连,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海蛎子味儿。

03

有轨电车

大连逛吃逛吃的正确打开方式

吱吱呀呀的有轨电车缓缓前行,两侧的洋房投来岁月的旧影,醒醒,这不是欧洲,我们还在大连。

随着城市发展对于公共交通要求的提高,有轨电车因为速度、噪音、占地面积等问题逐渐从城市生活中退出。

今天说起有轨电车,要么是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要么是专门给游客观光的特供项目,但在大连,有轨电车仍然从东到西贯穿整个市中心,与其说它还承担着什么交通功能,不如说它是一列从过去驶向未来的车。

△一列从过去驶向未来的车。/图虫

1909年,日据时期,大连就有了第一辆有轨电车。日本战败后,大量线路被破坏,电车也因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但乘坐电车出行已经成了大连人的生活习惯。

于是在1951年国庆节,大连人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流线型1000型有轨电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最多建有11条电车线路,总长48.9公里,日均客运量达45.33万人次。

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连的有轨电车也在逐渐减少,但市中心最重要的三条线路却得以保留。

老电车的底盘、车窗、车门被沿用,内饰翻新成复古的木质结构。只需要1元,就可以慢悠悠地从东到西把大连看个遍。

△有轨电车内部。/图虫

东关街、胜利桥、三八广场……车窗外风情交错,是俄国人、日本人、山东人在这块东北土地上你来我往的痕迹。

坐累了可以下车走走,光是从有轨电车的站台名就可以看出来,大连的退休叔叔阿姨,真是有福气。

华乐广场,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民主广场、五一广场, 大连最不缺的就是跳舞(散步)的广场。

其中星海广场更是新时代大连的象征,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保准你走不到一半就喊着要干饭。

△星海广场,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图虫

在大连吃饭绝对是选择困难症者的噩梦,毕竟在这里无论是中式西式还是东洋西洋都能找到最正宗的味道。但无论什么菜,都不会放过大连的海鲜。

大连湾地处黄渤海和冷暖水交界带,有着中国最冷和交换能力最强的海水。较低的水温使得水产品的生长周期变长,就如同新疆的瓜果一样,充足的时间把大连的水产品养得肥厚多汁。

大连人的精神图腾 海蛎子 ,虽然个头比不上南方的生蚝,味道却更加香甜,大连的裙带菜更是深受日本消费者的喜爱。

△大连味觉的精神图腾。

与南方的海不同,大连的海盛产贝类和棘皮动物,上如海参、海蛎子、鲍鱼、虾夷扇贝以及海蜇、海胆、裙带菜等等。

葱油 炝 海参、油炸大虾、韭菜海肠、铁板鱿鱼,大连人的 痛风套餐 就是这么的枯燥且无聊。

要是这都没吃饱,那就来点饺子,没错,也是海鲜馅儿的。鲅鱼、海胆、海肠子、蚬子、海螺、虾仁,再痛也忍不住吃上二两。

△枯燥的痛风套餐。

吃饱喝足,再花1元钱跳上电车,找个角落坐下放空饭后的大脑,半睡半醒地闯进大连那五光十色的、既悲伤又喧哗的历史,一股浪漫和烟火气叠加的快感油然而生,谁说它没“东北味”了?